
课例展示
上午第一节,从杭州学军小学新调入我校的陈思思老师带领二(4)班的学生给大家带来了《笋芽儿》第一课时的研讨课。课堂一开始,在“揭题导入”环节,陈老师就用形象可爱的笋芽儿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,引出“笋芽儿”,读出它的可爱,并写好“笋芽”两个字,学习活动“活泼而有效”;在“整体感知”环节,陈老师引领孩子们用板贴的形式,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;在“集中识字”环节,立足二年级的学情,采用归类识字的方法让学生有发现有习得;在“研读一到四节”时,老师重点是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,让孩子们补充想象雷公公可能会说些什么?抓住文章的一个语言点,启发学生的想象,练习表达和运用。陈思思老师教学语言丰富,教学方法灵活多样,善于调控课堂节奏,对学生的评价及时而到位,个人素养很高。今天展示的这堂低段“学为主”的研讨课,紧抓语文本体性知识进行导学案的设计,也能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、合作与想象表达的方式,开展有效教学,赢得了大家的好评。当然如果老师在课堂上能把更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,把学习过程展开更充分些,就更理想了。

第二节同课异构,教研员曹俊老师亲自为新城校区所有语文老师智慧引领他心中的“学为中心课堂”。同样是《笋芽儿》一课,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教研员上课的“大气”,在课上曹老师大刀阔斧的“组块教学”带给我们强烈的冲击。曹老师舍得把整块的时间还给学生,让学生读让学生悟,真正做到“学生本体、学习本位”。揭题导入板块,由“笋芽儿”拓展到“豆芽儿、草芽儿、树芽儿……”,注重对语言文字的习得和积累;整体感知环节,曹老师足足花了五分钟的时间让孩子抓紧时间把课文多读几次,然后在语段中学习生字词,字不离词,词不离句,句不离段,复现复现再复现,然后以“笋芽儿在()和()的帮助下,脱下了(),长成了()”的句式中水到渠成地理清了文章的主要内容,“学为中心”的理念渗透在每个学习细节中。当然,最值得我们惊叹的是曹老师对语言点的选用上,课上老师用最多的时间让孩子发现第二段的特殊构段方式“先是象声词再是动作最后是呼唤”,然后启发学生去想象去拓展去表达:还有谁会来帮助笋芽儿?一节课,抓住一个语言点,就扎扎实实地把这个点落下来。为与会教师对“学为中心课堂”的有效教学设计提供了新思路,赢得了与会教师的一致好评。

交流研讨
“教研员亲自上课,亲自引领学为中心的课堂”,这样的教研员让我们由衷地感动和敬佩;这样的校本研训,让我们振奋。课后,新城校区全体语文老师集中到一楼会议室,大家抑制不住地兴奋,畅谈自己观课后的所思所想。首先教研员曹老师对区校陈思思老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:“陈老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定位十分准确,课堂整理得很清爽,课堂也灵动有智慧。”但我们知道,我们年轻老师还不够放手,对学习内容的还牵得比较紧,训练面还不广,还要不断地修炼。反观教研员的课,的的确确“够学本”,充分保证了课堂上不少于十分钟的朗读时间、练笔时间和教师引导时间。“学习目标”更是明确集中,每一个板块都瞄准一个目标设计多层次、立体式的教学,学生学什么非常清楚。课堂上紧紧抓住第二段的构段特点设计一个说话练习,通过表达实践使学生对文章表达的形象性有了更加真切的体会。

最后曹老师对我们的“语文学为中心的课堂”做了专业地引领:学为中心的课堂,大家不要觉得很悬,其实就是学生和学生的学习。删除无效的环节,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,关注学生,关注学生的学习,关注学生的语言增长点,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,让课堂因学生的静思默想、书声琅琅、合作探究、妙笔生花而美丽。(文、图/张坚鸥)